mp3

  • 三十六禽(73)
  • 论禽虫(72)
  • 人的游年年立(71)
  • 人的形质对应五行(70)
  • 论诸人|二十五等人(69)
  • 论诸人(68)
  • 诸官辨析(67)
  • 论诸官|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(66)
  • 卷五|论诸官(65)
  • 论五帝(64)
  • 论诸神|九宫十二神(63)
  • 卷五|论诸神(62)
  • 治政与五行类应(61)
  • 五行与治政(60)
  • 五性与六情(59)
  • 论性情| 何为性与情(58)
  • 八卦八风|八风(57)
  • 八卦八风|八卦配五行、八方、八节(56)
  • 北斗七星为七政(55)
  • 七政之五星(54)
  • 论七政(53)
  • 卷四 论律吕(52)
  • 论五事(51)
  • 论五常(50)
  • 五藏与五神配合依据及魂魄说(49)
  • 五藏与五常相互作用及影响(48)
  • 五藏,六府及与人身体系统的配合(47)
  • 六府是什么?(46)
  • 五藏与五官的辨析(45)
  • 五藏与五行的配合(44)
  • 五藏与仁义礼智信(43)
  • 五藏六府与五行六气(42)
  • 五味与人体养生的关系(41)
  • 五味与身体健康的关系(40)
  • 五行与五谷五果的配合(39)
  • 何谓五味五臭(38)
  • 五声与五脏及在战争中的运用(37)
  • 五声与八音的关系(36)
  • 何为五声?(35)
  • 无色发于五藏(34)
  • 天干与五色(33)
  • 论杂配之「五正色」(32)
  • 论冲破(31)
  • 论相害(30)
  • 论相刑(29)
  • 论相克(28)
  • 论扶抑(27)
  • 论合(26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论德(25)
  • 论干支杂(24)
  • 论五行相杂 (23)
  • 论天干地支的配合 (22)
  • 地支与天干配合的理论依据 (21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卷二 五行旺,相,休,囚,死的表现(20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论四时休王(19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生死所 (18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第二卷 论相生 (17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人本命纳音的规则与方法(15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纳音数的由来(14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天干与地支通数,别数(13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成数(12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成数释义(11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何谓“五”“行”(10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之性“土爰稼穑”“金从革”“水润下”(09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之行 “木曰曲直”“火曰炎上”(08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五行之体性 (07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‘岁次’ 12地支大意 (06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十天干 论别(05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天干地支的由来(04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释名五行之“土”“金”“水”(03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释名五行之“木”“火” (02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序(01)
  • 《五行大义》何谓“九”“宫”(16)
  • 五藏与五行的配合辨析(43)
  • 剧情简介

    古代圣贤们为寻求事物的始终,研究发展的预兆,体察事情未发生的状态,用语言来说明,用物象来呈现事情的过程。那么,事物既然在天地间客观存在,就可以通过外在的象而感知,外在的象因滋生可以产生变化,变化的过程就形成了数目。有数就可以记录,有形象就可以模拟。其中的道理就可以通过象与数来认识了。

    评论

    评论加载中...